通山隱水洞地處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東部,洞長近5000米。隱水洞地下河有兩個天然洞口。
站在洞口,抬首仰望,“隱水洞”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鐫刻于一座巨石之上,從上面飛瀉的瀑布直落澤潭,落水擊石聚成小河,緩緩流入洞中。步入洞內,石筍、石幔、石幕、石瀑玲瓏剔透,溶洞、水流、瀑泉、乳石渾然一體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不得為之驚嘆,從心底越發(fā)地敬畏自然。自然界的智慧與本領浩瀚無垠,人類所能領悟的不過千萬分之一而已。在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象面前,我們不能不將心低到塵埃中去。即使我們是一群科研工作者,我們努力追求科學與真理,努力去揭示事物的本質,我們也并不一定比誰更懂得珍惜大自然的奧妙。其實科研工作者更需要對自然界懷有崇敬之心,這樣才能明白我們在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“有所為,有所不為”。
隱水洞的成層性特征十分突出,自地下河河底處至二層洞頂30米高度的范圍內,發(fā)育有二層水平通道系統。“隱水洞在間歇性新構造運動抬升的條件下,發(fā)育表現出良好的繼承性與連續(xù)性,從而形成層狀空間結構。這種獨特的結構發(fā)育在寒武統地層,中上統中厚層白云巖夾灰?guī)r地層中。在地下河不斷溶蝕、侵蝕作用下,或在通道脫離地下水位后,形成于薄層碳酸鹽巖地段的地下通道頂部常常沿層面發(fā)生巖塊剝離崩落并形成水平洞頂,而厚層白云巖剛好構成了各層水平通道的頂底,從而使不同發(fā)育階段形成的二層水平通道得以保存至今。隱水洞可分為三個發(fā)育階段,分別對應于三個層面的空間結構。
第一階段,形成于20萬年~35萬年前。其生成物為分布在二層洞大廳的部分大型倒塌石筍和石鐘乳等。
第二階段是5萬年~20萬年前后。通山隱水洞的絕大多數石筍、石柱,都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。生成物表面以褐色為特征,并處于微風化狀態(tài)。其中部分大型石筍至今還時斷時續(xù)地生長著。
第三階段是2萬年以來,主要形態(tài)為持續(xù)生長的小型石鐘乳、石筍、石旗、流石壩和水池沉積。這一階段的生成物,主要分布在高于地下河河床5米以上地段。
九宮山西連衡岳,東接匡廬,廣袤數百里,九宮山森林公園存有大片原始森林和第四紀冰川遺跡,內有近千種名貴動植物,近百種珍稀瀕危物種,被稱作景象萬千的“森林都市”景點。云中湖是九宮山鎮(zhèn)所在地,也是九宮山旅游的食宿基地。是一個以人文景觀為主的中心風景區(qū),主要有青松迎客、泉崖噴雪(瀑布)、真君石殿、吳雄楚關、烏龜朝圣和銅鼓擂天。
快樂的旅行總是短暫,唯有美好的瞬間才是永恒!
關注微信公眾號